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大晋皇族 > 第七十六章 最后一场(感谢青顶蜂鸟的打赏)

第七十六章 最后一场(感谢青顶蜂鸟的打赏)

第七十六章 最后一场(感谢青顶蜂鸟的打赏) (第1/2页)

第二场考完之后的士子们没有心情去外面潇洒,因为第二场考试给了他们很沉重的打击,谁也不敢保证最后一场考试一定能拿高分,所以大家全部呆在客栈里面温书备考第三场。
  
  关于‘雉兔同笼’的题目所传甚广,百姓们纷纷加入其中,有好事的商贾真的财大气粗,直接买来鸡兔开始一个一个的尝试,反正三十五只不变,总能尝试出来正确答案。
  
  别说,还真给那些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人给算出来了。甚至有落魄士子在茶楼酒肆里面出其他的题目,什么‘狗兔同笼’‘鸟兔同笼’等等,五花八门。
  
  在这般热闹的议论中,士子们在隔天进入考场,进行了最后一场考试。
  
  策问!
  
  朝廷在之前公布考试大范围的时候,不少士子觉得三个大题目没有一个简单的。
  
  算数就不说了,说多了都是泪。诗词汉赋也让人头疼,文思泉涌之辈毕竟少数,大多数人还是用以往闲着没事时候写的诗充当答案。
  
  最后一个策问,四十分!
  
  没有那个士子敢拍着胸脯说我没问题,一定能拿下。因为这个题目和前两个题目相比较,灵活性太大了。
  
  诗词汉赋虽然考验文采,可到底有迹可循,只要是认真治学的,总能写几首出来。算数就不用说了,答案是死的,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。
  
  可最后一个策问不仅涉及的范围广,而且很讲究阅卷官的眼缘和朝廷的大政。
  
  若是考试的时候脑袋发病,写了不该写的,到时候可能会吃官司。
  
  楚良之拿到了第三场考试的试卷,整整三张纸,题目为;试以‘民’为题论述。
  
  然后是作答要求:卷面整洁,字迹工整,言之有物等等。
  
  楚良之看了一遍要求,觉得‘言之有物’很重要。他曾深深研究过昭王的一系列大政,其目的大都是以‘实干’为主,根本没有‘清谈’。
  
  这就说明昭王是一个注重实际的君上,讨厌狂妄的自吹自擂。换句话说,这一篇策问,辞藻是否华丽并不重要,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是不是真的能够点题、破题,最后道出可行之道。
  
  昭王这是在纳谏啊。
  
  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‘民’的范围实在太广泛了。范围越大,写出来的东西就会越空洞,不能够打动人心。
  
  这么想着,楚良之首先摒弃自己思维中‘天下百姓’的概念,旋即以巴蜀一地为主展开思维。
  
  很快,他就找到了方向。
  
  于是,他深吸口气,稳定情绪,旋即下笔写下‘蜀民生计’四字题目。
  
  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巴蜀人,很清楚巴蜀之地百姓最大的困难是什么,平常的主要生计又是什么,先提出问题,然后想出可行之道去解决,总结规律,最后以一地而影射天下。
  
  这就是他的全部思路。
  
  学霸和学渣不仅表现在平时的学习上,还表现在日常的规律总结上。
  
  真学霸纵然第一次接触科举考试,但是聪明的小脑袋瓜子很快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得分规律。
  
  学渣就不同了,看看这个,摇摇头不会。看看哪个,摇摇头,还是不会。
  
  考完之后回去就睡觉,然后提心吊胆的等待公布答案,和别人对答案的时候更是一边捂着耳朵‘我不听我不听’,一边又悄咪咪的聆听指缝里面渗进来的声音。
  
  至于考完之后反省?
  
  那是什么,从来不知道,没听说过,考完之后难道不应该去东市的含春楼消遣吗?
  
  然后,距离越来越大。
  
  学霸们经过前两场考试已经明白了这场科举到底想要考什么。
  
  答案是——个人能力!
  
  是的,看起来和没说一样,但其实就是这个道理。
  
  第一场诗词汉赋考察士子们的基本功是否扎实。第二场考察算数,意在摸清士子们是否精通民生之道。第三场策问就不用说了,真正的大比,测试士子们是否真的拥有当官的潜质。
  
  比如‘民’为题,实际上就是考察士子们是否知道百姓疾苦,能不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。
  
  搞清楚了朝廷到底考什么,有了思路,那下笔才能真正的‘如有神’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