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奋斗在新明朝 > 二百七十九章 新陈代谢的契机?

二百七十九章 新陈代谢的契机?

二百七十九章 新陈代谢的契机? (第1/2页)

(的..)(的..)二百七十九章新陈代谢的契机?
  
  钱太后因为李佑的“背叛”而怒气渐生,或许可以秋后算账,但此时在武英殿里没有什么办法。
  
  李佑则再一次庆幸自己穿越到了文官势力鼎盛的大明景和朝。其实穿越到任何一个朝代,也没有因为在庙堂议事中与君上不合便被当场推出去砍脑袋的道理,除非运气太好遇到了桀纣之君。
  
  在目前的微妙时间,天子大婚这个议题不提出来还可以装糊涂。一旦被明确的抛出来,没有人敢于反对。再说以chn枪舌剑而闻名的李大人站在陛前虎视眈眈,肚子里不知道有多少恶毒词汇蠢蠢y动,叫人先畏惧了三分。
  
  该赞同的都出来赞同了,而且阵容强大,分量很重,并不是人微言轻的局面,不可能故意忽视。与此同时,不该赞同的也找不到理由出头,殿中视线聚焦在了老首辅张若愚身上,且看他如何说。谁让他是首辅呢…
  
  张首辅还在微微眩晕,只觉得自己心思不够用了。几十年宦海生涯,如此被动的时候真是不多。
  
  作为受先帝托孤之重的首辅,他非但不能反对,也不能缓议,甚至还得积极支持天子大婚。被青史视为周公还是莽co也许就看这一件事了,托孤辅政大臣妨碍天子大婚的名声必然招人非议,他万万承担不起。
  
  对此他不是没有打算,意y时机合适时,出面促成天子大婚后便全身而退,成全一段君臣佳话,求得一个善始善终。这是他计划中的宰相生涯收官之作。
  
  可并不是今天啊…尤其还被对头抢了先机,要跟在眼前这个刚刚指责他的孙子辈后面附和
  
  此时此刻,此情此景,大明景和初年的第一权臣、已经七十四岁的老首辅也不得不低头。
  
  他知道,只要从他嘴里吐出一个反对或者缓议,顷刻之间就会被等身高的奏章弹劾。别人反对可能只是被看做哗众取宠,但他反对却会被人看做居心叵测,这就是身为宰相的负担。
  
  此人不会是看准了老夫这一点,才故意拿出此事将军罢?张若愚边想边朝向太后,准备附奏。
  
  钱太后透过珠帘仿佛看的出老首辅的尴尬,为保存老臣颜面,她断然下谕道:“准尔等所奏,老先生会同诸卿议之”
  
  圣母皇太后已经作了决断,张首辅不用再去附和李佑奏请天子大婚,心里略松快几分。太后这意思很明显,要将此事jiāo于他,便上前道:“臣领旨。”
  
  如果能作为天子大婚的主导之人,顺势夺回一些主动权不成问题,张首辅想道。
  
  太后明目张胆如此偏向,几位有倡议之功的虽然不满,也只能无可奈何。如果明面上较真,太后的理由更充分,让首辅主导绝对无可厚非,这是宰相地位的体现。
  
  张首辅环视群僚,xiong中酝酿几句,正要开口讲上几句“东宫空余,国本虚悬”之类的大道理…
  
  这时候那个响亮的不合时宜的声音再次冒出来:“臣以为不妥天子大婚,既乃国事也是家事,如今宫中事有归德千岁掌理,岂可避其而议?列为勋戚与国同休,岂可不与闻?不如今日暂缓,改日由内阁部院会同归德千岁、国戚勋贵一同商讨,而后奏报圣母才是妥当以免仓皇,也可广传喜讯,普天同庆”
  
  众人顺声音望去,这不是李佑又是谁?真是令人**的建议啊,急急忙忙奏请天子大婚的是他,此时提出要缓议的也是他…正说反说都是他有理。
  
  但也不得不承认,如今武英殿里,只有李中书有资格说一句“该缓议”。
  
  别人如此说怕是要被扣上别有用心、轻忽国本之类的大帽子,但李大人可是冒着被秋后算账的巨大风险,忠心为国首议大婚之人,自然不存在这种问题,再提出缓议反而是思虑周密、慎重行事,不急于邀功。
  
  “准奏。”珠帘之后传出圣谕道,这次太后更加干脆利落,估计也是知道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可说的,李佑处处占了理,早些了结早些完事。
  
  没有明确指向的旨意,一般都是由内阁领旨,在重大事务上,宫中的旨意通过内阁草诏才能算被外朝广泛认可的合法诏书。有此规矩,所以身为内阁首辅的张若愚只得再次移动老迈之躯,上前恭声道:“臣领旨。”
  
  但不知为何,他感到耳中出现了幻听,“臣领旨”三个字的声音似乎有重复。心里不由得叹道,自己已经老到如此地步了吗?
  
  旁边似乎有人在注视,张首辅侧过头,却发现那个令人可恨的孙子辈黄口小儿十分窘迫的望着自己。
  
  时光倒退片刻,武英殿里发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。殿中诸卿目睹着李中书与张首辅各在一边几乎同时上前,几乎同时对太后说臣领旨…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