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蜀臣 > 第178章、逼战

第178章、逼战

第178章、逼战 (第1/2页)

郑璞得到军报后,决定领军弄险而去。
  
  但比他更早决定兵行险着的,乃是在安定郡内的魏延。
  
  自矜甚高之人,往往比别人具备更强的自尊心。
  
  对于魏延而言,北伐逆魏,大汉朝臣中无论从官职还是能力,他都是督领前部攻城略地的不二之选。
  
  就如被昔日先帝刘备擢拔为汉中太守时,他放出的豪言壮语一般:“若曹操举天下而来,请为大王拒之;偏将十万之众至,请为大王吞之。”
  
  砥柱之臣,当者披靡的国之厉刃。
  
  但如今,明明丞相诸葛亮都暗示虚前将军之职以待了,连卫将军赵云都为他牵制逆魏大司马曹真的兵力了,他都出兵一月有余了,却依旧寸功未立!
  
  的确,他对安定郡的魏军一筹莫展。
  
  拜去岁萧关大疫所赐,安定郡靠近六盘山百余里内的黎庶皆迁徙走了。
  
  连乌氏县的城池,逆魏担心被大汉占据成为驻军的据点,迁徙民众而走时还顺手夷为废墟。
  
  亦是说,如今逆魏不费吹灰之力,便完成了坚壁清野。
  
  然后遏城池险要而守,龟缩不出。
  
  这让魏延进退不得。
  
  因为以双方兵力而论,逆魏比大汉更众,最利于大汉的乃是野战。
  
  若是攻城战,汉军将陷入被动中。
  
  离萧关最近的朝那县,都在百余开外。
  
  且还是逆魏将军费曜领五千士卒驻守着,守御时再发动城内青壮助战。
  
  魏延兵力不过三万,扣去留守萧关以及护卫沿路粮道的步骑,他可用于攻城的兵力堪堪两万。
  
  如此兵力差别,很难攻得下城池。
  
  更莫说,逆魏鲜卑秃发部的五千骑兵,在其首领秃发寿阗的率领下,一直在汉军二三十里外徘徊。
  
  让骑兵出去迎战,他们就化作鸟兽散去。
  
  一旦骑兵归来,他们又尾随而来。
  
  犹如那夏日里蚊蝇一般,驱之不走,欲杀不得。
  
  有这些鲜卑胡虏游走在侧,汉军士卒也无法专心死命攻城。
  
  对此,魏延有想想过诱敌出战。
  
  他亲自督军进发朝那县,于城下落营佯作要围困而攻,冀望能将远在泾阳县的雍州刺史徐邈与魏将军夏侯霸诱来援,然后围点打援。
  
  但徐邈与夏侯霸稳若泰山。
  
  反而让鲜卑秃发部的骑兵进发至萧关附近,等着魏延将兵力投入攻城时,前来夺关。
  
  将进入安定郡的汉军,变成瓮中之鳖。
  
  魏延自然是不会攻城的。
  
  又或者说,他若是不计死伤将士卒消耗在攻城上,朝那城攻下之际萧关可能也易主了。且他所剩兵力也不会超过一半,结局就是坐等被逆魏大军前来攻灭。
  
  因而,他又心生一计。
  
  别遣了骑督赵广领着本部三千骑,浩浩荡荡越过朝那县,往乌水(清水河)流域的南端高平县(今固原)进发,意图以袭击鲜卑乞伏部与魏将军胡遵,诱魏军出来野战。
  
  然而,可惜了。
  
  魏将军胡遵直接将鲜卑乞伏部遣往流域之北而去,自己收拢兵力进入城池内驻守。
  
  依旧是避而不战。
  
  此时,已然是冬十月,正值游牧部落猫冬时节。
  
  赵广领骑兵连焚毁牧场、掳掠牛羊马匹等焦土战术,都使不出来。
  
  他总不可能不顾补给与后路,孤军杀去乌水流域的北端。
  
  始终诱不出魏军,也寻不到战机的魏延,无法接受僵持到大雪封山、汉军不得不罢兵而归的结果。
  
  不管是备受信任的感恩,还是对建功立业的炙热。
  
  是故,他也迸发了性格里的刚猛。
  
  他要领军南下进攻右扶风的阳城。
  
  阳城,乃是关陇道番须口上方的城池。
  
  不管能不能攻下,汉军只要行军至,都别遣兵力与守备陇右关陇道的胡济部,内外夹击番须口!而番须口一旦被攻下,便是将六盘山-陇山的险隘彻底占据,让逆魏的关中右扶风对汉军无法设防。
  
  如此结果,逆魏是不可能接受的。
  
  也必然要领军出城前来堵道,进而演变成为魏延的期待:两军野外鏖战。
  
  但是,这种行径太危险了。
  
  堪称孤注一掷。
  
  从萧关到阳城,几乎是从萧关道绕到了关陇道、从泾水流域跨到了汧水流域。
  
  如此远距离的奔袭,粮道不可能保住。
  
  相当于将退兵的后路自动舍弃了。
  
  进,尚有一线生机。
  
  退,将全军覆没!
  
  且这个进军路线,并不是魏延抑或者是吴懿、吴班等人提出来的。
  
  而是一个刚刚投奔过来的人。
  
  乃是皇甫隆。
  
  字兴高,出身于大汉赫赫有名的将门,安定朝那县的皇甫氏。
  
  安定皇甫氏虽是名门,且不乏有人在曹魏庙堂任职,但是如今也没落了许多。如大汉名将皇莆嵩那一支血脉的后人,已然被曹魏迁去弘农郡新安县定居了。
  
  皇甫隆是留在朝那的支系之一。
  
  与皇甫嵩那支早就出了五服,且又家道中落,是故常怀建功立业、再耀家门之心。
  
  依托家族的名望,少小贫困的他,也有机会研读书传。
  
  年虽未至三旬,但在郡内也薄有名声。
  
  最早曾经被辟为郡吏,后来因为逆魏引鲜卑秃发部入右扶风,觉得自身抱负理念与逆魏不合,便辞去了官职归家。
  
  靠几亩薄田与十余只羊,养妻儿老母。
  
  以读书抚琴养心志,安贫乐道。
  
  如今,汉军出萧关,他得到了消息,便以木车载着老母及儿女,与妻驱赶着十余只羊走小路前来投奔。
  
  那时,汉军见到他时,都颇为欣喜。
  
  大汉名门之后来投,不管怎么说,都是他们出兵的人望体现。
  
  且无需担忧他是否乃逆魏细作。
  
  老母及妻儿都带来了,难不成是拿全家性命来当细作?
  
  再者,以安定皇甫氏的家风与名望,至少现在还是可以信任的。
  
  魏延也很开心。
  
  到不是什么人心、人望等。
  
  那是丞相与朝中衮衮诸公操心的事。
  
  他关心的,是如何在沙场上击败逆魏,建功立业。
  
  让士卒护送皇甫隆的家眷入陇右后,他便将皇甫隆暂时充当大军的向导,给诸部将率讲解安定郡的地理地形,以及可用兵之地。
  
  不可避免,无法诱逆魏出战时,魏延也询问了逆魏的必救之地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